《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我初入职场时的老板推荐给我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是一本为我答疑解惑的书,对我影响巨大,让我受益匪浅,每次读来,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他是一个真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讲过说,在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一位思想的大师,所以他是真的有思想的一个人。而且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他帮四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

七个习惯的整体框架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七个好习惯到底是什么?如上图所示,这七个好习惯其实可以分成两截,就是最底下有三个好习惯,这三个好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好习惯能够帮我们做一个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人格从依赖型人格变成自立型或者独立型的人格,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赖,就像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说妈妈怎么办,爸爸怎么办或者这事不怪我,这事是他们要求的,我是在完成你的作业,我们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

依赖型人格就代表着这个人还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孩子,慢慢地我们需要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就知道这事是我的问题,这事我应该担当,这事我能够想办法。

要完成这个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就需要我们能够学会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和以终为始。那么经过了这个转换之后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独立型变成互赖型。

很有意思,就是一个人独立了不是一件好事吗?但是如果这个人只知道独立呢,如果这个人只知道凡事就靠我自己呢,所以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们小时候上学很多学霸,后来到工作以后你发现学霸们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人表现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为什么?

因为学霸就只相信自己,学霸觉得我能够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学习好,他缺少了从独立到互赖的这个跳跃。

所以完成了这六个习惯以后,你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这个更难。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保证你自己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这里边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种节奏之下不断地生活,为什么突破不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困境?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这个东西。

这里边最有名的那个案例,就是大家见过一张图是一个老太太或者是一个少女,那张图是很像的,就既像一个少女又像一个老太太,很多人都见过这张图,这个心理学实验是怎么做的呢?教授先把一张更像老太太的图给一群学生看,说看到这张图了,然后再把更像少女的那张图给一群学生看,看完了以后把这两拨学生叫到一块儿,找到了一张折中的图,然后当他把这两组学生集中在一起看这张的时候,问他们说这个图上画的是什么?

这个教室就吵起来了,有一半人坚定地认为说就是个老太太,这有什么好说的,难道你看不出来,你太奇怪了。另外一群人说,这怎么会是个老太太呢,我很喜欢这姑娘,我会想跟她约会,这多好看的一个姑娘啊。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傻的。经过不断地沟通,互相指着你看这明明就是她的脖子对吧,那个说不对,这是她的鼻子,不,你仔细看这是脖子,然后双方不断地指示的时候,才会有人开始恍然大悟,说这样看是个老太太。

这说明什么,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我相信这个图大家都见过,但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揭示的地方就在于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有一年工作的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那这里边史蒂芬·柯维提出思维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什么叫思维转换?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史蒂芬·柯维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得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地坐地铁。然后那个爸爸无所作为,爸爸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也不管他们的孩子把别人吵成这个样,所以这时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

那从我们的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个爸爸不负责任,他就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他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他是带着怨气去的。

那个爸爸就突然惊醒说,唉呦,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那个爸爸说完这句话之后,史蒂芬·柯维立刻转换了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一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用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被打扰到了,原因是因为你的思维定式当中认为家长应该管孩子,这个家长不负责任。

但是当你知道这个前提,这是一家刚刚失去了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他们的爸爸完全陷入在悲痛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史蒂芬柯维立刻就变成从愤怒就立刻变成了同情。然后向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吗?就特别希望能够尽一点力,这就是思维转换。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你会很震撼。所以,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那么什么叫做习惯呢?史蒂芬·柯维说习惯这个东西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一个人做事,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和我会做和我想做,三个圆环的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的习惯。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有多难,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就是离地大概几千尺的高度里边所消耗的能量,是它后来在轨道当中运行的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每一次改变一个习惯最难的可能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是那几天。

这个时候只要你迈出去了形成习惯以后,后面就会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一定要给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你才能够真的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在这个思维定式当中,我们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有特别多的人以家庭为中心,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想到的是钱,想到的是个人的自由,想到的是孩子或者想到的是环保等等,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

但是史蒂芬·柯维讲,如果你以这些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为你的原则的重点的话,那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就逐渐地跑偏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精彩的人生,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跟他人的协同,那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那个不变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灯塔和船的关系,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叫做principle ,就是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这就是他提出七个好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惯一 积极主动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这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习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积极主动?

就是你说你表现得积极一点,他问你什么叫积极,你说积极就主动,然后这人再问说那什么叫主动呢,所以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什么叫积极和主动。但是要想搞明白这件事,你得从一个新的概念出发,就是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

史蒂芬·柯维特别欣赏的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叫弗兰克尔,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幸存下来的,如果想要详细地知道这件事去听那本书就好了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边所发现的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史蒂芬·柯维也会觉得说,他人生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在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你看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我们有三种决定论说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三种决定论,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基因决定。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只好暴脾气。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我因为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我在厦门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别的书里边讲过这个案例,看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吼大叫,然后我就劝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做。那个妈妈就说一句话说谁让他不听话,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大喊大叫,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发疯,我就可以抓狂,我可以把他扔在马路上不要他,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而史蒂芬·柯维认为一个真正主动积极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选择

所以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棒,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别人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这个罗斯福先生家里边被盗了,有人偷了他的东西,大家就写信给他安慰他,后来罗斯福总统回信,这封信很有名。

他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庆幸呢?第一 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人 。第二,他们只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的东西,我很高兴。第三,我很庆幸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所以你看谁应该难过、痛苦,应该是那个变成小偷的人,他应该更糟糕,我并没有做错事,我为什么要那么伤心难过痛苦呢。

所以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就是什么叫做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你能够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这个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在这儿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吗?我相信很多人说,不会,我肯定是主动积极的,我要尽量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举一个例子,你走在马路上,有一天早上你跑到山上去玩,锻炼身体,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下一麻,然后看到一个东西闪着金环就跑掉了,一条蛇,你腿就开始肿,就开始往上肿,越来越粗,这时候你手里恰好有一把刀子,你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伤口割开,把那个血挤出来,把那个黑血挤到流红血为止,然后旁边叫人路过来帮忙吸一下,然后喊救命,拿皮带扎住大腿根,然后送医院救命,这是正确的做法。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有没有人会拿着一把刀说,敢咬我,你疯了吧,然后开始满山遍野地找这个蛇,非得剁了它不可,很遗憾,这蛇俗名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扑地而死,那你会选择哪个?你会选择自救还是会选择追蛇,我相信很多人会讲说是一个明白人都不会去追蛇,你跟它较这劲干什么,你救命要紧啊,不要追蛇,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这个问题都会这样。

但是你们反思一下,我们在人生当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我不是说真的追蛇,我是说你有没有干过类似于追蛇的事,比如说你开车开得好好的,有个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有没有人路怒症发作,一脚油踩过去,我也要别他一下。然后那个人过来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路怒症。

操之于我(积极主动)受制于人(消极被动)
我决定去我不得不去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他令我非常生气
让我们试试其他可能性我无能为力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他们不会接受我的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风格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让我们考虑替代性的方案没有我们能做的事
我能选择一条不同的途径这是我的做事方式,我无法改变
我选择我不能
我更喜欢我必须

我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所以就不好好上那门课,你特别有道理,你说因为那个老师不公平,因为那老师欺负我,因为那老师讲课根本讲不清楚,那个老师人品不行,你看你有各种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选择权交给了谁,你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不好,所以我不读书,你放弃了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理由,这就叫做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再举个例子,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一个人受胯下之辱 ,我就跟他拼了或者我就意志消沉,我就受到严重的挫折了。没有,这事无所谓,我接着干我的事。

他为什么选择的空间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很多,这里边的核心就是你需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你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选择空间要比别人大得多,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所以史蒂芬·柯维认为说,你必须得能够坚持有选择。而有选择这件事情需要有四件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个东西,你才能够真的做到不会轻易地放弃选择的权利。

这里边有一个很精彩的案例,他说有一个学生过来找他请假,说老师下周你的课我不能上,说网球队要训练,我如果不去的话我会被开除,实在不好意思抱歉,我必须得去。然后柯维说抱歉,我不能同意,你有没有想过你不上我这课的结果呢?说不上你这课,我最多就是丢点分,不至于开除我吧,那个学生就开始犹豫。

史蒂芬·柯维说那么好,请你权衡一下到底是上这个网球课重要还是上我这课重要?那个学生说那你不会开除我,而那个会开除我,你这课我可以补课,我可以找别的同学看笔记,我能够补得回来,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选择去上网球课。史蒂芬·柯维说可以,前边说不行,后边说可以,为什么?

因为当他前边说,我不得不去的时候,我没办法,必须得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他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但是当他到后面说,我权衡了利弊,我选择去打网球的时候,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你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我们有很多人到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有大量的人都会想说,如果我爸当年不逼我上这个学,我就不至于怎么,如果我妈不逼我跟谁结婚,我就不至于怎么样。你有没有发现,你始终都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你的爸妈,推卸给周围的老师,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呢?你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你不幸福,才证明你爸妈当年对你所做的事是错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那么试着换一个角度,跟着我说这样一句话,不是我爸爸逼着我上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这个人,而是我觉得让我们家庭和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选择让爸爸开心,有能力选择以家庭为重,那么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案例,就是有一个人跑来找史蒂芬·柯维讲说,我不爱我太太了,我对她没感觉了,我们的爱情已经结束了,问他怎么办?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这人说你没听明白,我说我不爱她了,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唉,你这老头真怪,史蒂芬·柯维讲说,先生请注意爱是一个动词,当你知道爱是一个动词的时候,你是有选择权的,而当你觉得这一切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权的,这就是主动积极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说光有这个还不够,你比如说我就选择跟他拼了,我就选择自暴自弃怎么着,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你看听起来也没错对吗,这积极吗?不积极。

影响圈与关注圈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所以积极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有一个关注圈,中间的部分叫影响圈,外边这部分叫关注圈。影响圈就是你做了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东西,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但是没用的,你改变不了它的东西。

所以,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呢?这是我认为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做事。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别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这也就是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核心的思想。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开封读研究生,然后皇帝来视察了,大家都跑出去见皇帝。那个范仲淹在那儿写字,旁边人问说你干嘛,你不去呀?皇帝的外头呢,一块去。范仲淹说我今天如果书读得不好,见了皇帝又有什么用?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他会见我的。

看到什么叫影响圈,什么叫关注圈了吗?就是对于范仲淹来讲,读书就是我的影响圈,所以他们那一班同学到最后只有范仲淹做到副宰相,天天见皇帝见得想吐,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

所以当你在很多事上,遇到彷徨,遇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我努力地在影响圈当中发力,我的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不抱怨,那你说是不是根本就不关注呢?当然可以关注了,但是不要下那么大功夫,关注一下就好了。但是精力一定要放在影响圈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没发现我们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追热点吗?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看别人直播,打赏或者在新闻里边跟人吵架。我支持这一派,我反对那一派,你哪来那么大功夫,好好地读两本书,好好地学习,努力地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精进,这才是影响圈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

从今天开始,你知道了什么叫积极主动。第一有选择,第二要选择做影响圈的事,而不是关注圈的事,当然这个事没那么容易。这个书里边也提到说平静祈祷词,说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东西,那这就是关注圈。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影响圈。第三句最狠,说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前面都白说了,所以有时候影响圈和关注圈比较难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绝不在于这个事的大小。

承担责任

  • 指责别人即表现为我们消极被动;
  • 积极主动的习惯不会让别人的弱点支配我们的决定;
  • 任何时候当我们认为问题不在自身时,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 不是对方的行为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的回应方式使我们受伤;

积极扩大影响圈

  • 专注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结果会使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 反之,受制于人者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自己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怨天尤人,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自己的影响范围反而缩小;
  • 考试前为拿A而努力的学习,属于影响圈;一味祈求拿A,而不去努力,属于关注圈。

影响圈和关注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你对它的态度,Attitude 就是米卢讲的态度决定一切,你是自己努力想办法去改进它还是你坐在那儿不停地抱怨,这就是决定了影响圈跟关注圈的根本分界线。

不要成为问题的俘虏

  • 个人可以直接影响的问题,改变自己的习惯解决(习惯一二三);
  • 个人可以间接影响的问题,发挥影响力借助他人解决(习惯四五六);
  • 个人无法影响的问题,以微笑和平态度接纳这些问题,学习和问题共处,把问题的影响减至最低。

成为转型人

  • 一个会停止将负面行为传达给他人的人;
  • 通常表现为积极主动,乐于助人,高效能;
  • 摒弃不健康行为,不会出口伤人;
  • 传达正面的行为模式,强化他人的正面行为;

付诸实践(Action is Power)

  • 对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负责;
  • 不要等待什么事情发生或某个人去关心你;
  • 通过采取实际的,可行的对策去同不好的环境抗争;
  • 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于你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 发现错误后,立即承认,纠正,并从中学到东西;

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习惯二 以终为始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史蒂芬·柯维也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你到底特律去旅游,但是你没有地图,请问你怎么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或者你连目的地都没有,你怎么可能能够快速地去完成你的任务。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如果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的话,目标当然可以改,就你做一做,你可以改,你可以不断调整,说今天不想去那儿了换一个方向。但问题是你也得有目标,你才能够有一个方向可以走。所以他说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当中创造出来,一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创造出来。

所以假如你要做一个事情的话,在脑中的创造部分就对应着我们平常所说的领导,领导就是你首先得能够知道我要去哪儿。然后在实际的行动当中创作的过程,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但是领导是我首先得知道做这件事是好的,这就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也是行动和大脑当中创造的区别。

我们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根本忽略了大脑当中创造这一步,就是每天麻木地不停地做不停地做。但你的大脑缺乏了创造力,你没有去设想过你到底要什么,这就是以终为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那个终点,你要找到那目标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因此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你想象一下自己死了,躺在那儿,然后周围的人过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说些什么,他们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你百年之后的评价

  • 你这一生有任何成就,贡献和值得怀念的事情吗?
  • 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和亲友吗?
  • 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和伙伴吗?
  • 你对关心你的人有什么影响?

当你更多地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撰写一个你的个人使命宣言,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个人宪法,你这个人这一辈子你要遵守的,那些基本的原则 方向 目标是什么?

史蒂芬·柯维在家庭里边,他还有一本书叫做《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就是拉着一家人写自己这个家庭的使命和宣言,很有效,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家的目标是要培养更多的爱,让大家互相帮助,让我们大家能够不断地能力提升,有成就,有了问题可以多沟通 多交流等等,这都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原则,把这个宪法写出来才能够做到以终为始。

使命宣言

  • 真实而深刻的记载并反映你个人对目标与生命意义的认知
  • 它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我生活的原则是什么?
  • 它是你决策与行动的准则

个人使命宣言的益处

  • 激励你深刻地思考人生
  • 督促你反省
  • 帮助你看清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 开阔你的视野
  • 使你牢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 使你每天朝着长期目标努力

持续修正和完善使命宣言

  • 研究你所仰慕的人的生活
  • 重读那些催人奋进的作品
  • 参阅别人的使命宣言
  • 充分发挥想象力,10年20年以后
  • 通过日记来探索自己重视的一些原则
  • 不断提升四大需求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那么人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中心?我们前面提到了有的人以金钱为中心,有的人以事业为中心等等。如果你给自己的人生界定说我是分阶段的,我在18岁以前,我是以考大学为中心;18岁到25岁以求学为中心,我要拿到更好的学位;25岁到40岁我要以工作为中心,我需要不断地提升;40岁到50岁我要创业,我要拥有自己的事业;50岁以后我享受人生。你看怎么样,我们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规划很棒,我的人生是这样规划下去的。

但你想想看,如果你的人生是以考大学为中心的话,做家务是不是就成为了负担,你妈妈说不用做家务,不用做家务你就好好学习就好了,人就是这样变得不会做家务,变得没有家庭责任感。当你以工作为中心的时候,你的孩子跑来找你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爸爸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你不要找我,你会不会忽略了你的孩子。当你以创业为中心的时候,你的老婆有心事想要跟你倾诉,你说我这么忙,你天天还给我这么大的压力,我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的人,50岁以后再跟我谈吧。50岁后你创业成功了,你拥有了上市公司,有了很多的钱,但是孩子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小太妹,然后老婆跟别人跑了,你觉得你的人生成功吗?

因此当你发现你的人生总是以某一件事情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是这样生活的,甚至把身体垮掉了都在所不惜,挣了很多的钱,身体垮掉了在所不惜,因为他的生活当中就只有一个中心,非常可惜。

所以史蒂芬·柯维讲说,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这样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Principle,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所以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段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他说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 ,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以原则为重心

只有注重原则的人会保持客观和冷静的态度,不受情绪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然后从整体角度,包括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关因素以及不同的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等方面加以分析,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原则做决定

  • 一、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决定;
  • 二、通盘考虑后得出结论,不是一时冲动;
  • 三、能提高自我价值,这同报复他人而做的决定意义大相径庭。

很多人都很熟悉王阳明,所以你想想看王阳明说一切都是以心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王阳明说在事上磨练,就是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读硕士学位,还是去工作去创业陪孩子都是事,都是事情的事。在这些事上要磨练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原则、是我的心性,所以东西方的东西是相通的,最美妙的地方就在这儿。

为自己立宪法

人生使命宣言是个人行动处事的根本大法,无论世事多变,环境多险,它依然不为所动。只有心中秉持真理,才能立于动荡的环境中,以不变的原则应万变的环境。

所以,第二个原则我们要学会以终为始,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则,写下你的人生的方向,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Smart原则设定目标,是领导力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这就是我们说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名言

过去的事情远不及我们内心向往及未来所要面对的事重要。

习惯三 要事第一

第三个叫要事第一,我记得那个录像上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史蒂芬·柯维请了一位女士上来给她一大堆的石头,然后每个石头上都写个字,这个是家庭,这个是休闲,每一个大石头上都写了一个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块。找来了一个桶,把一大堆小石子倒在那个桶里边,然后跟那个女士讲说,你把那些大石头现在都给我放进去。那个女士开始塞,怎么塞都塞不进去。最后,只好拿出一块石头在外头。柯维一看说,噢,家庭不要了,哦不,家庭我是要的,家庭这块石头我再塞,然后呢?度假 ,度假不要,哎,度假我也想要。

你就会发现度假也好,家庭也好,健康也好,亲子关系也好,你都想装进去。但问题是塞不进去了,那个桶的容量塞不进去了,后来柯维说要不要试试另外一种方法,这个女孩说,试试看,怎么试呢?柯维还是拿了一个还是那么大的桶,桶大小没有变,但是他把那个小的全部倒出来,先把那些大石头一块一块地全部放进去。放进去之后,把那些小石子小沙子倒进去,平平地刚好放好。因为他们这个实验设计得很精妙,就那个体积是正好的,但是方法你是先放大石头,还是先放小石头。

我们在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人就是被大量的小石子占据了,我们每天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刷屏,耗费了很多时间看剧,耗费了很多时间去看热点,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上给你的信息,没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用焦虑的方法让你觉得好像不看就跟别人没法聊了,读书甚至都变成了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这时候你的时间大量碎片化,根本安插不下大的时间,所以要事第一,就是你首先要把重要的事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要保证它能够推进。

所以史蒂芬·柯维所创造的时间管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应该优先做的并不是重要紧急的事,而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 第一代使用便条和备忘录(调配)
  • 第二代强调行事历和日程表(规划)
  • 第三代依据轻重缓急(优先顺序)
  • 第四代主张关键在于个人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紧急不紧急
重要I
危机
急迫的问题
有期限压力的计划
II
防患于未然
改进产能
建立人际关系
发掘新机会
规划、休闲
不重要III
不速之客
某些电话、会议
某些新信件、报告
受欢迎的活动
IV

但这本书里边有一个事要提就是他说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时间,你得学会授权。但是很多人授权出去就总是失败,授权给谁都不能成功,为什么呢?授权分两种类型,他说一种授权叫做指令型的授权。当你是一个指令型的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你去干这个你去干那个,你发现你最多只是个领班,你没法授更大的权力给别人。所以你要从一个指令型授权者变成一个责任型的授权者,你像我跟我们的团队谈,我们团队现在孵化出了好几支细分的团队,我永远都是谈我让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咱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咱们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后,你发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被调动出来了。

而如果每件事都是你在旁边不停地指,那这个人最多只是你的拐杖而已,他不会是一个更有用的工具。所以要完成一个责任型的授权,你必须要做到的是预期成果,要说明白,指导方针要说明白,可用的资源有哪些要说明白,责任归属以及明确奖惩,把这五件事做明白了,一件一件地写下来跟对方进行沟通,才能够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所以第三个习惯叫要事第一,请大家记住那个装石子的游戏,就知道要把重要的事安排优先的时间,先给他做掉。

习惯四 双赢思维

这三件事做完,你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一个独立型的人格了。因为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有自己的选择,愿意做影响圈的事。

开设情感账户

接下来,你需要跃升到这个互赖型的那部分。在这中间有一个概念要提出来,就是一个人是怎么从独立走到互赖的,是因为他和别人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情感账户,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当中不存钱,你总想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一开始存了很多钱,三岁以前可能存了很多钱。但是从三岁开始,这个妈妈或者这个爸爸就开始不停地唠叨这个孩子了,就开始指责他批评他嫌他不好,你发现了吗?你在一直取钱、一直取钱。所以到青春期的时候呢?这个孩子突然之间不愿意理你了,这孩子离家出走或者跟你闹别扭等等,搞得很被动。原因是取完了账户里没钱了,他也不爱你,你也不爱他了,双方都觉得对方已经难以沟通了。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状态,账户枯竭了,所以不光跟孩子、跟所有的人,我们都需要知道这个情感账户当中,有没有存足够的钱,我有没有适时地往里边装。如果你不装的话,就像史蒂芬柯维在书里边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喻,就是我们说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你都每天收一个金蛋不挺好的吗?然后你努力地给这鹅吃更多的饲料,让它下更多的金蛋,这不挺好的。

但是有的人说不行,我特别想拥有很多的金蛋,所以我赶紧把那个鹅的肚子剖开看里边还有没有金蛋,结果一剖开,发现完了没有了,这个鹅也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去情感账户当中不断地存钱,就会像那个剖开了鹅肚子的人一样傻,就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把这个鹅养得更好。

收支是要平衡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自然法则在起作用,而不是你眼下什么最快就怎么来。所以,保护情感账户能够获得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包括你要学会理解他人,你要能够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这些东西是我们投资情感账户的一些基本方法。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你需要去跟别人互赖了你要得知道最基本的原则,是投资情感账户。好了,在互赖的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叫双赢思维。史蒂芬·柯维邀请了一个人上台跟他掰手腕,说咱俩掰手腕,然后邀请了一个第三方,说这位先生我看您像是有钱的,您来赞助一下我们好吗?那人很紧张,上来干什么,说谁如果赢了你给一块钱,你觉得这事能行吗?那人说可以,这一块钱我有,拿了一块钱准备要给。

然后史蒂芬·柯维跟那个人开始掰手腕,两个较劲。注意,思维定式就是两个人都要较劲,因为掰手腕要使劲,半天谁也没挣到一块钱。后来史蒂芬·柯维就跟那人讲说,先生,咱俩商量一下,能不能这样你让我先赢一局,一块,让你赢一局,又一块,一块、一块、一块,然后旁边站的那人就傻了,说这得多少钱。

双赢观念

一般人看事情都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立足和发展的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为自己着想而不忘他人利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才是人际关系的高境界。

双赢是与非

  • 是,一种有勇气的举动,建立互赖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一种富足的生活哲学,以品格为准神的人际交往;
  • 不是,扮演老好人,每次都办得到,一种操纵的技巧,以做人为准则的思维模式;

双赢品格

  • 正直: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
  • 成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用体谅的心看待他人的想法及感受;
  • 富足心态:相信世界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

我们每个人习惯于要赢对方似乎才算是获胜,但实际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思路,双赢的思路就是你赢我也赢,咱们大家多挣钱这多好。所以双赢思维它的前提是什么呢?你要跟他人达成双赢思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跟对方建立双赢的关系,就是你和他的情感账户当中要有足够的互信。信任是很重要的,当然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够达成这样的关系,所以柯维讲说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

史蒂芬·柯维

攀比产生我赢你输的人生脚本。

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就可以选择不合作。如果想要了解得更深入,去看另外一本书叫《第3选择》。

《第3选择》的作者也是史蒂芬·柯维,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把所有的七个习惯浓缩在一块儿写成了一个《第3选择》这样的一本书。那本书的核心就是怎么样去达成第三选择,怎么样去达成一个双赢的结果,所以在这儿不多赘述了,这是第四个习惯叫双赢思维。

习惯五 知己解彼

第五个叫知彼解己,知彼解己听起来比较拗口,我来翻译一下就是你要能够学会倾听,很多人不会跟别人倾听。就是当别人一说话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反应出来我们想说什么。这是沟通学里边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3秒钟之内,脑子里边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

聆听层次划分

  • 听而不闻(如耳边风)
  • 虚应故事(略有反应,但心不在焉)
  • 选择性地听(只听合自己胃口的)
  • 专注地听(句句都听,是否听得懂值得怀疑)
  • 设身处地地听(最高层次)

所以你会觉得跟他人沟通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举一个案例说你去眼镜店配眼镜,你说那个大夫,找眼科医生,说我的眼睛看不清楚了怎么办?医生说没事儿,来,把我的眼镜给你,戴着。你说不行,我戴着这看不清、头晕。这个眼镜我戴看得特别清楚,我戴好多年了,非常清楚 没问题你戴着吧。我真的头晕,我恶心、我受不了,你这样看病是不行的。大夫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矫情,哪有你这样的人,真是好心喂了驴肝肺。

大夫也很痛苦,你也很痛苦,因为大夫认为这个眼镜真的看得很清楚,没有这么荒谬的大夫,所有的大夫都应该最起码给人验一下光、测一下,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就会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就非得推给别人,说你一定要试一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对方来讲,那就是一副没有配过的眼镜。

而这里边缺了哪一环呢?就缺了倾听的这一环,知彼解己的这个习惯。所以当我们在跟别人沟通,要讨论一个事情,要达成一个合作的时候,其实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少说话,多提问,多让别人说一说。

沟通不良的四大病根

  •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 追根究底(以自己的价值观探察别人的隐私)
  •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 想当然耳(以自己的行为、动机去衡量别人)

以己度人式回应的效果

可能有效可能无效
当对方有逻辑地陈述观点且不带情绪时;对方只是要找个人听他说话
当对方特地征询你的意见时对方只想在轻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感受
当你在对方情感账户中有高额存款时当对方在交流时表现得很有情绪化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叫做移情式的聆听,这个叫做反映情感就移情式的聆听。你要能够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其实你根本不用去评判他,特别多的人忍不住就要评判,而跟他所对应的叫自传式回应。不会沟通的人就会作自传式回应,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的自传,都是我应该怎么回应。

自传式回应的表现有价值判断,别人一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你看价值判断。第二个追根究底,那是怎么回事。我估计是你小时候,童年有过问题头受过伤,你看着我就经常会这样,这是我的毛病,追根究底。然后好为人师,你应该,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我上次试过那个就挺好的,我给你介绍一个大夫吧。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四个特征就是我们说的自传式倾听,这个会让对方相当抓狂。

什么是移情倾听,举个例子。

一个孩子过来跟爸爸抱怨上学真的是无聊透了,那个我们班那个谁人家就辍学了,回去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人就挺好的。你看,当儿子抱怨这样的东西的时候,爸爸的反应一般是什么呢?说你现在还小你没看到对吧,那未来知识很管用的,你看我这样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家长了吧。大量的家长会说,你懂个啥,别胡思乱想,好好读书。这全是自传式的倾听,那我们不去表演那个错误的方法,在你们家就看得到。

我们来表演一个正确的方法,儿子说 上学真是无聊透了,爸爸说的是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这叫做反映对方的情感。因为儿子说上学无聊透了嘛,所以爸爸说我能看出来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败感。没错 ,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儿子接着抱怨。父亲说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你发现父亲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不是,而是移情式地在说对方此刻的感受,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儿子说对,学校的不一定都对我有用。你看joey,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父亲还是在陈述,没有评判,我相信这时候父亲很痛苦,父亲的内心肯定想讲出自己的想法。

但你讲出你的想法,儿子就会跟你辩论,儿子一旦跟你辩论,最后达成结果就是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父亲说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述了他的感受。儿子说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或许他也会后悔,父亲也没有兴奋。父亲这时候说,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儿子说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的。然后父亲接着说教育很重要。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妈。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知道?儿子说,不是啦,跟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你看,讲到这儿,孩子跟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于考试成绩很糟糕,你发现父亲做什么了?父亲什么都没做,父亲只是一遍一遍地讲出对方的感受。这招太厉害了,这个我用过无数次,我建议你们也可以试一下就是你不做评判,不要给对方下定义,不要急于引导对方,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呢这种话不要说,你就准确地反映对方的情感。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明白的,他一步一步地就会跟你敞开心扉,觉得你尊重他这是知彼解己就是倾听的技术,这是第五个习惯。

同理心倾听的四种方式

  • 重复字句——知识字句,不是感受;
  • 重整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大意;
  • 表达感受——深入了解,捕捉对方通过身体语言及音调所表达出来的感受;
  • 崇祯内容并表达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方的意思及感受;

理解对方之意的语句

  • 你的意思是说……
  • 所以,你认为……
  • 我想我听到的是……
  • 你相当看中……
  • 你现在的感受是……
  • 你当时一定觉得……
  • 我不确定是否听懂,只是……

特定情形下,同理心式倾听非常重要

  • 当交流过程掺进强烈的感情因素时;
  • 当人际关系紧张或信任度较低时
  • 当我们不确定我们是否了解情况时
  • 当情况过于错综复杂或我们不是很熟悉时
  • 当我们不肯定对方是否明白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时

史蒂芬·柯维

人需要了解犹如生命需要空气。

习惯六 统合综效

第六个叫做统合综效。什么叫统合综效?他说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树、灌木、草、微生物、动物在一块儿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所以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创造性地合作。所以《第3选择》里边除了有双赢思维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创造性,就是你要带动对方一块儿来创意,一块儿来沟通,所以从沟通上讲,史蒂芬·柯维说沟通分了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互相提防,一般的沟通从互相堤防开始的,这个叫做输赢的思维,然后到互相尊重,这个是妥协,到最后叫统合综效就是双赢。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妥协,我们还要追求双赢,这才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所以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两件事很重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第一个是尊重差异,第二个是调动创意。当你看到别人跟你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你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不同意这个想法,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

当你能够尊重差异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然后如果你能够邀请他来说,那么咱们能不能一块儿创造一种更好的方法呢?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设想一种更好的方法,就能够帮对方跟你一起创意。所以当你能够尊重差异并且能够鼓动大家一起来发挥创意能力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达到统合综效,让所有人在这里边发挥出作用来。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

对方同我意见不同,并不表示他错我对,对方的主张中 一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共同创造出更好的答案。对待差异的态度:愤怒 –> 容忍 –> 接受 –> 尊重 –> 庆祝

尊重差异

  • 集思广益的本质就是求同存异
  • 尊重差异不等于全盘接受
  • 有歧见才有收获
  • 群策群力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创造力常常来自于不同的观点

史蒂芬·柯维

创造力往往来自于产异性,而非相似之处。

你看这六个习惯讲完,你已经从一个依赖型到了独立型然后现在开始进入互赖型,你可以跟别人一起合作。

Win-Win法则的运用

  • Step1: 树立非建立起Win-win不可的共识(习惯四)
  • Step2: 请你体谅、倾听对方的感受与期望(习惯五)
  • Step3: 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期望(习惯五)
  • Step5: 共同寻找出多个创意解(习惯六)

习惯七 不断更新

最后一个原则叫不断更新,不断更新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在哪些方面不断更新呢,史蒂芬·柯维讲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在智力的层面,你可以考虑读书学习,这是智力的过程。在身体的层面,你需要冥想、锻炼身体、养生,吃更健康的食物等等。

在社会和情感的方面,你需要加入更多的联结,需要多做奉献,需要和他人的情感帐户之间经常地存钱。在精神的层面,你需要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你需要拥有自己的哲学,你需要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解读这个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所以这四个层面,你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我印象很深刻,那这里边有一幅图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分了三步,就是学习、实践、坚持。当你学习了一个新东西,就要想办法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把它坚持变成一个习惯。你又学到一个新的东西,你再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坚持、不断地上升,你才能够变得越来越厉害。

自我磨炼

  • 生理:通过适当的营养、运动、休息、压力管理强身健体;
  • 心智:在阅读写作思考中增进智慧;
  • 精神:阅读催人奋进的作品保持心灵的健康;
  • 社交:持续存款,让人际更加牢固,情感更加成熟;
生理更新(to live)社交情感更新(to live)心智更新(to learn)心灵更新(to leave a legacy)
掌握有关自己健康的最新资料
制定合适自己的健身计划
积极缓解压力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学习养成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以蔬菜水果面包谷物为主食
培养健康家庭关系
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参加聚会,耐心聆听,加强了解
信守诺言,提款时真诚道歉
结交新朋友,以开阔的胸襟扩大朋友圈
从事创意活动及服务
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读书,令我们开阔视野
写日记,帮助你正视现实并解决问题
创意写作,是一种有效的大脑治疗方式
培养嗜好,嗜好能开发大脑,且让人轻松
自学,乃最高境界的修炼,成功并非仅一纸文凭
听鼓舞人心的音乐,以陶冶心性
不断进修,接触新事物,不断扩展视野
创造审视并改善你的使命宣言
看听观察大自然
欣赏音乐及艺术
培养正直的品格
阅读文学名著和传记
使个人生活丰富多彩
研习使精神境界升华的宗教信仰

所以有很多人说樊听了很多的道理,每次听的时候都觉得很兴奋,但是为什么我自己一做就做不好呢?

其实一个人学东西到最后能够做到之间,最重要的那个人是你自己。你有没有能够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坚持?道理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样的,好的东西是一回事,但是吸收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实践的能力各不相同。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知道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选择权,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才能够听过一些道理之后把它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我特别反对一句话,就是有人讲说听过了很多人生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我觉得会给人造成很坏的影响。有很多人觉得说,那为什么还要听道理,为什么还要听这些教训,我不如过上我自己自在的人生。你好好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你的人生会不会更糟糕呢?换句话讲,如果你听到了道理觉得没有过好人生是别人的责任的话,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根本就没有长大,所以学习、听到道理一定是一件有用的事,核心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把它用得好,把它不断地坚持和实践下来内化成为你的血液。

螺旋式上升

  • 有时,更新令我们按部就班前进
  • 有时,我们因观念转变而由质的飞跃
  • 有时,我们又会因为每天疲于应付而走下坡
  • 发展并非指一直呈上升趋势
  • 而是充满节奏、时进时退、时而有停顿

大多数的人很了解自己的弱点及短处。他们不满意这些弱点,迫切希望能有所改变。但弱点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改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工程,他们心中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甘地

一个人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也很难在其它方面成功,人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已经有25年的时间了,每次重读依然会觉得非常的有力量、温暖。史蒂芬·柯维写过一系列的书,除了这本之外,还包括《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以及《第三选择》这样的书,每本书所秉承的核心东西是一样的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独立人格调动出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跟整个的社群产生联结,产生一种互赖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关系;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就是一种双赢思维的体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千变万化的,我是以一个一为核心的,这就是以原则,以Principle为我们最重要的那个灯塔,所以再次证明东西方的思想家是殊途同归的。 因为人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生物,人的天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哲人看来是一目了然的。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这些好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够大家带来启发!

本文版权归个人技术分享站点所有,发布者:chaoqia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engchaoqiang.com/1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chaoqiangchaoqiang
上一篇 2021-08-14 19:38
下一篇 2021-08-28 11:25

相关推荐

  • 《干法》

    为什么希望大家读读这本书呢?就是在春节返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很沮丧说又要去工作了,春节假期过得好快,就是人们对于工作的排斥心态是溢于言表的,在每个人的微信圈里边,就不断地去发布…

    2022-12-27
    01.6K
  • 《逆商》

    什么叫逆商呢?就是你应对逆境时候的能力。那天我在朋友圈里边发布我要讲《逆商》这本书,一大堆人留言说:樊老师这本书特别适合我。还有人说:樊老师,它特别适合此刻的我。我发现大量的人都觉…

    2022-12-27
    01.4K
  • 《可复制的领导力》

    因为,孔夫子一直讲“述而不作”,这个全世界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好的知识,转述的工作还没有做完,竟然自己又添加了一些学术上的负担。但是,这本书我又觉得有点价值。因为,我平常讲这个课要…

    2022-12-26
    01.2K
  • 《自驱型成长》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作《自驱型成长》。就是现在自驱力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在企业里边招聘到年轻的员工,你发现他没有自驱力,他只能够靠着奖金…

    2022-12-27
    01.0K
  • 《商业至简》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商业至简》,它的副标题是“60天在早餐桌旁读完商学院”。这话说的其实并不夸张,为什么呢?商业这件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人在商学院里读了MBA(工商管理…

    2022-12-27
    01.5K
  • 《应对焦虑》

    很多人喜欢把知识付费和应对焦虑联系在一起,似乎人们是为了解决焦虑的问题才去学习的。其实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学习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你不愿意学习,你希望过一个非常简单的…

    2022-12-27
    092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近期个人博客正在迁移中,原博客请移步此处,抱歉!